宁夏大学第十五期“青马班”党史学习教育走入闽宁镇开展互观互检活动

时间:2021-12-08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宁夏大学第十五期“青马班”成员走入闽宁镇开展互观互检活动。

“青马班”学员先后来到闽宁镇镇史馆、光伏产业园、赵鸿文化大院等地,通过对闽宁镇镇史的了解、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参观文化大院,深入感受闽宁镇的历史文化,每位同学被闽宁拓荒者的闯劲、敢为人先的干劲和吃苦耐劳的韧劲深深感触到。



在赵鸿文化大院,同学们近距离看到了《山海情》剧组从西海固收来的道具,这也是移民生产生活中真实使用过的物品,它们见证了闽宁镇变迁的不易。大院中,金滩村字样村牌、地窝子、拉水小车等展示实物,还原了移民搬迁时的生活环境。闽宁镇的发展历程正是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贫困开创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员们真切感受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变“金沙滩”的不易。



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下,学员们了解到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了20多年的“移民吊庄”,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扶贫开发中充分利用东部资源,成为了一本产业脱贫的教科书。自开发建设以来至今已是25个年头,这20多年来,移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照片里寸草不生的“干沙滩”,再看看如今闽宁镇的新面貌,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闽宁镇坚持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大力推进精准脱贫,老百姓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活动结束,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经过这次实践课程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年轻人到基层实践锻炼,并非是基层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基层”,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毕业后投身基层建设的决心。

生态环境学院

刘春虹

通过参观闽宁镇,我亲身体会了国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就,也充分见证感受了这一移民镇“移”出的新生活、新气象、新发展。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此次参观我收获更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李宁洁

今天,我有幸跟随校青马班的同学一起到闽宁镇参观学习。我们参观了镇史馆、赵鸿农民文化大院,即电视剧《山海情》的取景地,以及光伏产业园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赵鸿农民文化大院,进入大院,我们首先聆听了大院负责人赵鸿老师的讲述,他作为第一批移民从西海固到闽宁镇生活,他们在这片隔壁滩上,在党的带领下,以及福建省对口帮扶下,居民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开垦种植,使得闽宁镇有了今天的盛况。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我们应当学习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梦为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法学院

李立菲

一个村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靠的不是大自然的“魔力”,而是几代人带着未知、彷徨和很多个“问号”,用信念、用责任和使命转移的,这个村子叫金滩村。一个镇子,从无到有地拔地崛起,靠的不是大自然的“魔力”,而是几代人用双手、用汗水和智慧,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而来的,这个镇子叫闽宁镇。

当我们踏上这片用双手、汗水、智慧浇灌的土地,更多的是感动和敬畏。我想是应该有所行动了——传承闽宁精神,扬起青马之帆!

人文学院

李佳

在金滩村中,我们观看了《山海情》电视剧片段,并且在一位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了电视剧主题是讲述了西海固地区人民的生活日常,以及他们贫穷且艰难的环境中如何克服艰苦、建立家园的。在随后对当初所建造的房屋,使用的用具的参观中,我们对当时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更有了深深的了解,同时,也深深地感知到了我们生活水平以及人民素养在党的带领下,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的显著提高。

在研学基地中,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了解闽宁镇的发展历程。我们走进“蚯蚓日记”大棚,观察蚯蚓的生活地点,了解蚯蚓的特点以及用途;在另一个大棚中我们看到了已经丰收的菌菇。皮影戏艺术所用的小人,“香”文化的制作材料,剪影与剪纸相结合所制作的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我更加深深的了解了生态与光伏发电、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青年人的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保护生态,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

化学化工学院

海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