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树和他们的群山——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20周年

时间:2022-10-15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沙枣花飘香的地方,一群青年志愿者奔赴红寺堡区和西吉县,从学校出发,辗转乘坐五六个小时的大巴车,穿过崎岖不平的山路,抵达支教地,这条蜿蜒盘绕在南部山区400多公里的山路,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走了20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03年,在沙枣花开的地方,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了。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宁夏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亚峰对后辈的寄语。

     20年前,当他和伙伴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来到固原市泾源县民族职业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时,刚踏进校园时的景象就让他们认清了现实。一天三顿的洋芋、徒步翻过的山头、陌生不熟的方言,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手足无措。

    条件艰苦,就勇敢克服;现实反差,就努力改变。从第一届到第二十届,成员们坚守在讲台之上、行走于家校之间,为乡间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初入大学,我第一次见亚峰书记,长大后,我就成为了您。”来自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贺莉莉顺着前辈的路奔赴前方。

    20年后,当她走上支教路,投身基层,迈进大山,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开放的家长思想以及干净整洁的现代校园,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誓言是二十年来支教团成员坚守的最好印证。

“老师,你走切吗?”

    “老师,你在宁大等我们,我们会来找你的。”这是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马红玲和孩子们的约定。

    2021年8月,马红玲踏进了西吉县第七中学,这所全封闭、全寄宿的学校成为了她和孩子们日夜相伴的温暖港湾。从“老师”到“知心大姐姐”,她成为了孩子们最信任的人。

    支教期间,马红玲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任务,对于当地孩子们来讲,这门“新潮”的课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由于当地留守儿童居多,心理健康课就成为了孩子们的“解忧杂货铺”。在“老师,请您听我说”的主题课堂上,看到的是她和孩子们互相倾诉,共享悲欢的模样;在面对刚步入初中离家的孩子时,听到的是她安慰开导孩子的温柔话语;在西吉县首届心理健康优质课的赛场上,看到的是她带着精品心理课程夺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20年来,支教成员的课程从最开始的语数英大三门到现在的个性化课程,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劳动教育……宁夏大学支教团成员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着乡村孩子们。

    当支教结束离开学校时,操着一口西吉方言的孩子对成员们喊着:“老师,你走切吗?”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约定,乡村的守护静待花开的那天。

“很难,很有成就感”

    “疫情风险地区就在支教学校的旁边,通知一到,我们立马就去做志愿者了。”宁夏大学支教团成员洪颖颖说。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庄村就在本届支教学校附近,疫情以来,原州区情况不容乐观,马庄村内处于隔离封控状态,加之村内老人多、身体不便,如何做到应检必检给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提出了难题。

为了确保核酸检测工作的有序进行,支教团成员协助医护人员下村挨家挨户进行核酸检验,扫码登记,规劝正确佩戴口罩……从疫情以来,支教团的成员们坚守在抗疫一线,和当地村委会及医护人员为村民们一起扛起了村内疫情防控的重任。

    做志愿工作时,有的老人腿脚不便,支教团成员就扶着他们,没戴口罩就教他们怎么戴。面对拗口难懂的当地语言,听不懂就积极请教当地村委工作人员提前学习,并将各类防疫政策熟记于心,用实际行动助力志愿服务工作。

    “很难,但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洪颖颖说。疫情停课不停学,在做志愿的同时,成员们牢记授课任务,积极开启线上教学,利用钉钉等平台按时开展线上授课,和学校及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切实保障家校密切联系。

    廿年不忘,必有回响,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前往偏僻地区支教一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青春力量;贺兰山下,沙枣花香,20年的青春接力仍在继续,如今宁夏大学第二十一届支教团已经成立,他们将继续沿着前辈的方向不懈努力,为新征程提交属于青年人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