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半载,我一直在思考,作为志愿者我究竟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是教给他们有限的知识,还是给他们讲爱国爱家爱人的道理?是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帮助他们培养兴趣或找寻梦想?时间娇滴滴的远去,不敢回头。我仍旧保持那份对志愿者高尚品行与人生意义的执着,终于在温暖的三月,让我觉得一切的平淡,都是对时间最好的沉淀,或许今天我真的可以改变他们,那些失学辍学的孩子,这一刻,我们便以志愿者的身份和亲人的关怀走近他们。
沐浴着湿润的晨风,迎接着温柔的朝阳,我们三人一组跟随学校老师踏上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寻亲之路。车窗里闪过街道两旁密集张扬的树干,前方的路,对于我而言,充满了陌生,心里演绎着这样一个个辍学的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究竟多么不喜欢学习,究竟多么觊觎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究竟多么想逃离他们眼中这禁锢自由的知识囹圄。颠簸的一路,并没有扰乱我的思绪,看似专注的眼神,却一直处在放空的状态。
到达目的地,是孩子父母的热情相迎,屋里备好的茶水依旧若隐若现的缭绕着水汽。不太习惯的音色和方言糅杂在一起,我努力的去听每一个字,因为我知道,这一刻他们想说的太多,期盼的太久,又太恳切。随着吆喝声,我见到了第一个孩子,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他低头不语,但是我看得出他有一点小小的倔强,手始终搭在屁股后面,不停的抠着手指,那皲的发白虎口,那消颓的站姿,那有些恐惧又不知如何逃避的眼神,都与这张本该稚嫩无忧的脸不太搭调,看的出来,他并不敢与我亲近,但是又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徉装镇静。
话题由墙上的全家福开始,这个男孩很爱他的妹妹,那一句话的画面感很真切,他说"我妹妹学习好,适合读书"。他关切羡慕的眼神无意间袒露出他内心反复组织润色却没有勇气说出的话,他又何尝不知道读书是一件好事,又何曾不向往自己能无忧无虑的在校园里,拿着傲人的成绩,在赞美声中受人瞩目。随后的几家,情况基本相同,一张乖巧安静的脸,略带恐惧与忧虑的眼神,想试着用语言靠近我却始终保持一点安全距离的小心思,写到这里,突然心很疼,心疼这些孩子的小心思,他们的表现根本不像青春叛逆,反而有点过早尝试成熟的味道,他的父母常年打工,每日辛苦劳作的疲惫身影,就像那老旧的时钟,滴答滴答走过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那份坚持和执着,父母的点滴付出,就像那一粒粒微小的尘埃,都透过那扇心门沉淀在这本该一尘不染的心底,堆积的久了,那份原有的童真就这么静静地被藏了起来,或许他只是想把"担子"从父母肩膀上解下来,而在他单纯的小脑袋里,他就是这个"担子"。
同时,心疼这个孩子的自卑,他的心底无疑是自尊心很强的,在这个地方,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荣誉感,听班主任老师说,这个孩子一下课从来不像其他孩子在操场走廊乱跑乱跳,尽情享受着课堂外的每分每秒,呆滞的目光粒总会夹杂着别人看不懂的忧伤,要么趴着睡觉,要么一个人坐在教室前的台阶上,这个画面似乎与这时蜷缩在门口的他如出一辙。在这个经不起旁人眼光数落的年纪里,他小小的心上或许压了太重的担子。更心疼他的未来,父母的苦口婆心或许也无意间让他感受到压力,想到他单薄的肩膀要去扛起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想到他这么小的年纪,就要像一个兄长一样考虑整个家庭的分工和未来,妹妹的优秀让他骄傲,而他或许更愿意让自己化作春泥,一直默默无闻的呵护着她的成长。但是,他也会逐渐感受到,站在花儿的脚下,却无法为她挡风遮雨,只有长成大树,才能呵护于无声。我的鼓励,他的思考,学校的召唤,或许糅杂在一起,带着使命感与责任感,点下了跟我们回家的头。
不虚此行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我以一名志愿者的份走近他们,我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叛逆,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每一个学生自尊心的影子,不知道那一刻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但是于我而言却真的是此行之初心,此行之始终。以志愿之名,呼唤那些叛逆的乖孩子,重新走进教室,能昂首自信的向未来迈步!
宁夏大学第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 孙月茹 (转载自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