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在宁夏大地上,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用选择回答时代之问:青春应该在哪里发光发热?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支教。
——自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在宁夏实施以来,自治区团委接纳、发动1.4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奔赴基层,在乡村教育、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领域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他们不仅是脱贫攻坚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山海接力:青春在奋斗中扎根
“这张书桌是复旦人接力的见证。”
西吉县王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里,一张泛黄的旧书桌静静伫立。桌面上密密麻麻的签名,记录着26年来60名复旦大学支教青年的青春印记。从1999年首批5名研究生踏上这片土地开始,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便从未停歇。
最初的王民中学,师生需要步行一公里到山沟打水。2008年,支教团自筹资金为学校打了第一口井,结束了“吃水难”的历史。这口井至今仍浇灌着校园绿地,见证着学校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蜕变。2018年,支教团创新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徒步36公里前往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九年级学生马小龙说:“走完长征路,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
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支教团还带来了教育理念的革新。2001年,第三届支教老师为学校接通第一条宽带,让山里娃第一次通过互联网看到世界;2023年,支教老师林帆通过“心愿清单”活动,为七年级学生马学进的母亲送去两双新鞋。“这些娃娃也是我们的老师!”支教队员杨卓雅感慨,“他们的坚韧和纯真,教会我们何为责任。”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支教。
这场跨越山海的接力,早已超越教育本身。曾经的受助学生邵千顺,如今成为宁夏农林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民中学毕业生王萍从宁夏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与支教老师成为同事。26年来,复旦支教团累计募集善款超800万元,惠及数万学子。
教育筑梦:用知识点亮未来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厦门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周庆一在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一年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厦门大学连续26年派出334名志愿者扎根宁夏,依托“南强名师云讲堂”,将名校教授“请”进大山课堂;发起“这条小鱼在乎”助学项目,累计为千余名困难学生提供资助。
在闽宁镇福宁社区,2023届志愿者苏发买的故事同样动人。面对因父亲去世陷入困境的马佳奇一家,他多方奔走,帮助申请5000元助学金,并将其妹妹纳入常态化帮扶。春节期间,他发动爱心人士为姐妹俩实现“小愿望”,并持续提供心理疏导。“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苏发买说。
宁夏大学作为本地高校,20年来选派1900余名志愿者奔赴西部多地。在新疆服务的2024届毕业生马子航,通过“沙枣树精神”宣讲会分享经历:“基层服务让我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些青年不仅教授知识,更用行动为孩子们打开视野。厦门大学“小鱼看世界”研学营带宁夏学生走进厦门,初三学生袁秀梅在日记中写下:“原来山外的世界这么大!”

宁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活动。
数据显示,宁夏西部计划项目规模从2003年的336人扩大到2025年的2063人,涵盖乡村教育、健康乡村等9个专项。志愿者们引入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开展“七彩假期”等品牌活动,助力基层教育质量提升。
同心共筑: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西部计划不仅是人才的“输血工程”,更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闽宁镇,各族志愿者与群众共建“青年之家”“电商服务中心”,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苏发买带领孩子们参观闽宁新貌展示中心时,一名学生坚定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建设家乡!”
厦门大学支教团成员林伯韬是宁夏本地人,受《山海情》感召加入团队。他用方言与学生交流,组织“闽宁协作”主题班会:“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民族团结就在日常点滴中。”而在红寺堡、西吉等地,“爱心妈妈”“乡村学校辅导员”等项目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架起民族交流的桥梁。
宁夏大学通过“西部计划在进行”专项活动,年均开展1.2万场次主题党团日活动,深化青年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校长古希义感叹:“支教老师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乡村振兴的路,更让不同民族的心紧紧相连。”
从黄浦江畔到六盘山下,从“干沙滩”到“金沙滩”,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用青春诠释“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的誓言。他们中,有人带着知识走进大山,有人带着使命反哺家乡,有人带着理想扎根基层。正如复旦支教队员谭敬元所说:“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无数微光正汇聚成星河,照亮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未来。
青春无悔,山海有情。西部计划的故事,仍在续写……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892569655_121106854